2010-03-29 来源:中国经营报
在与货主这场提心吊胆的涨价对赌中,船公司暂时获得了胜利。
近日,中外运集装箱运输公司的高层告诉记者,目前欧洲航线的集装箱运价已经达到了2000美元/箱,而去年最低点这一价格不过300美元/箱。“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舒一口气,认为这次涨价成功了。”
他的担心不无道理,因为2009年4月参与欧洲航线的船公司曾经联手涨价提升300美元/箱左右以求自保,却最终被萎缩的货量吓倒,不但联盟瓦解,运价也随之滑落。
“目前集装箱运价可谓全面回暖,如果保持一二月的态势,整个航运业甚至有望在2010年扭亏。”中远集团资深航运专家吴明华称。
但行业内悲观者亦有之。目前业内的最后一丝担心,全部都集中在集装箱运力释放的节奏上。运力的改变不但可以左右运价,甚至可以影响船公司的生死存亡。
暂时的繁荣
与往常一样,对于航运业“冷暖”感触最深的,是一线作业中连接船公司与货主企业的货代们。“现在美国与欧洲线的运价都已经大幅提升,回暖速度之快甚至出乎我们的意料。” 青岛某货运代理公司的员工王想告诉记者,目前船公司在美国线的报价已经达到每箱2000美元,在2007年整个行业的鼎盛时期,这一报价也不过为每箱2500美元。
相比于2009年每箱300美元的运价,这一数字已经让船公司大感欣慰。“根据我们的测算,船公司开往美国的集装箱成本约为每箱1500美元,可想而知,在2009年低点我们的亏损有多么严重。”上述中外运集运高层告诉记者。
这一盛况是船公司共同努力的结果。早在去年10月,TSA(泛太平洋运费稳定协定组织)13家成员公司就宣布,2010年上调亚洲至美洲的航运费。其中,北美东岸线计划上调四成,西岸线计划上调六成。
“我们每个月的运费都在涨价,只不过出现在不同航线而已。”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内部人士向记者证实。因为集装箱业务与欧美经济依存度较高,在2009年整个行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,但2010年春节期间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。
“春节期间欧美航线甚至出现了爆仓(货量过多而运力不够),船公司普遍的舱位利用率都在90%以上,这无疑为涨价提供了最好的借口。”在王想看来,货量的提升是船公司涨价得以成功的最根本原因。“只有船少货多的情况下,货主才会心甘情愿接受涨价。”
被迫的对赌
船公司的涨价之举其实并没有多少底气。“我们几乎是在背水一战。”上述中外运集运高层称。
以青岛到欧洲的航线为例,2009年最低运价是300美元/标箱,但船公司一个标箱的成本价至少在600~700美元之间。“那时可谓开一班亏一班。”中海集运的中层并不愿回应记者具体的亏损金额,只是强调“要想在市场保住市场份额,各家船公司就只能扛下去。”
这从各家公司的年报中可以一窥端倪。中远航运称,2009年是自公司成立以来航运市场以及公司经营最为艰难的一年,他们在2009年实现净利润1.36亿元人民币,同比减少90.64%。
而中海也没能幸免,业内人士普遍预计,以集装箱运输为主业的中海受到的重创或许甚于中远。
“就是在这样惨淡经营的大环境下,船公司学会了默契,一方面封存各自的多余运力,一方面抱团涨价。”航运专家吴明华告诉记者,通常5月份是航运业的旺季,船公司提前涨价预备在旺季中谋求盈利。
为了躲避垄断的指责,船公司在涨价时间上进行了微妙的时差调整,你方唱罢我登场。“目前除了中日航线上还存在价格战,欧美等远洋航线上船公司已经相当成熟,涨价的时机把握得很好。”吴明华如此评价。
他认为如果保持目前的态势,航运业甚至有望摆脱2009年巨亏的阴影,在2010年一举咸鱼翻身。
难逃的噩梦
不过,行业内亦有不同的看法存在。
“目前行业内对于运价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,一派担心这样的高价格能否扛得住?毕竟真正的货量需求还比较乏力;另一派则认为航运业触底后迎来了反弹。”中信建投分析师李磊告诉记者,他个人倾向于“悲观派”,因为航运业有4年一周期的说法,国际贸易的恢复需要漫长的过程。
目前让各方悬而未决的关键,在于未来集装箱运力的变动。
2007年是航运业的鼎盛时期,各大船公司纷纷出手建造新船,仅仅当年8月中海集运就订购了8艘13300标箱的超大型“巨无霸”,费用高达13亿美元。
当行业低迷时,这些运力成为了船公司挥之不去的噩梦。船公司通过推迟新船交付、封存现有运力两种方法,想方设法的降低行业内的运力规模。“最高时候我们的集装箱船闲置率达到了10%。”上述中远人士告诉记者。数据显示,全球闲置集箱船运力在2009年年底曾超过150万标箱。
目前行业内最大的担心在于,随着运价的不断上涨,船公司是否会释放出运力打破市场的微妙平衡?
敲山震虎的案例已经出现,中外运航运总经理田忠山表示,公司对整体市况看法已不如去年悲观,将积极增加散货船队运力,推高收益。
“干散货市场的运力已经出现了升温的趋势,集装箱市场还会远吗?”中海集运中层担心,运力的增加会立刻导致运价下降,博弈的天平将再度倾斜向货主。
“船公司的关键在于掌握好运力释放的节奏。”吴明华指出,在经济危机之后船公司已经学会了“默契”与“成熟”。
而来自法国海运咨询公司AXS-Alphaliner的顾问则乐观地表示,集箱船运力过剩情况或可在15个月后结束,这一时间远早于业内的悲观预期。